当前位置:农语网 » 百科资料 » 国宝中药 » 鮧鱼涎

鮧鱼涎

鮧鱼涎

声明本词条内容仅为传承中医药文化,不做用药和治疗参考。部分濒危动植物有保护等级,请遵守法律,保护野生动植物。鮧鱼涎,中药名。为鲇科动物鲇鱼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皮肤分泌的粘液。

基本信息

中文名称:鮧鱼涎
英文名称:yiyuxian
拉丁学名: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[Para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]
门:脊索动物门
纲:鱼纲
目:鲶形目
科:鲇科
属:鲇属
种:鲇鱼
药品摘录:中华本草
药材来源:为鲇科动物鲇鱼皮肤分泌的粘液
性味归经:味甘;咸;性凉。归肺;脾;肾经
采收时间:常年均可捕捞
产区分布: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

鮧鱼涎的采收储存

常年均可捕捞,捕得后,将其悬挂,收取分泌的粘液,鲜用

鮧鱼涎的用法用量

内服入丸剂,适量。

鮧鱼涎的功效与作用

滋阴润燥。主消渴;小儿疳渴

鮧鱼涎的名家论述

《本草图经》主三消,鮧鱼涎,溲黄连末作丸,饭后乌梅煎饮,下五、七枚,渴便顿减。

鮧鱼涎的注意事项

1、反荆芥。2、不可用牛、羊油煎炸。

入药部位

皮肤分泌的粘液。

相关配伍

1、治三消:生(鮧)鱼涎,溲黄连末作丸。饭后乌梅煎饮,下五七丸。(《本草图经》)

2、治小儿疳渴,饮水无度:以大鲇鱼一头,先烧一地坑令红,投鱼坑中,使以蛤粉,专令一人掺在鱼上,须臾取出,用芦刀割(刮)下粉,入麝香少许拌匀,和丸萝卜子大。每服五丸,桶绳根煎汤送下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)

形态特征

体长,头部扁平,尾部侧扁。口宽阔。口裂向上倾斜,下颌突出明显。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状细齿。须2对。眼小,盖有透明薄膜,位置接近头侧,无鳞,皮肤富粘液腺,侧线上有粘液孔1行。背鳍5,很小。臀鳍77-83,与尾鳍相连。幼小时背侧部一般为黄绿色,随着个体成长体色逐步加深变成黑褐色,额部为灰白色,各鳍灰黑色。

生长环境

栖息于江河、湖泊和水库,为中下层肉食性鱼类,主要食一些小型鱼类

附注

鲶鱼的胸鳍棘及其外包皮膜构成毒器,被刺伤后即感剧痛,创口出血,一般不红肿。故注意勿被刺伤,药用时去除有毒部分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农语网 » 鮧鱼涎

相关文章

公众号:南庭晚风

260172269

别墅装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