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角蒿,中药名。为紫葳科植物藏波罗花Incarvillea younghusbandii Sprague的根及种子。分布于青海、西藏。具有益气养血之功效。用于久病虚弱,产后乳少,头晕,贫血。
基本信息
- 中文名称:西藏角蒿
- 英文名称:xicangjiaogao
- 拉丁学名:Incaruillea younghusbandii Sprague.
- 别名:角蒿
- 门:被子植物门
- 纲:双子叶植物纲
- 目:管状花目
- 科:紫葳科
- 属:角蒿属
- 种:藏波罗花
- 药品摘录:中华本草
- 药材来源:为紫葳科植物藏波罗花的根及种子
- 性味归经:味甘;淡;性温。
- 采收时间:8-9月
- 产区分布:青海、西藏
西藏角蒿的采收储存
7-9月挖根,洗净,切片晒干
西藏角蒿的用法用量
内服煎汤,3-9g。
西藏角蒿的食用方法
内服:煎汤
西藏角蒿的功效与作用
益气养血。主久病虚弱;产后乳少;头晕;贫血
西藏角蒿的名家论述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“滋补强壮。治产后乳少,久病虚弱,头晕,贫血。”
入药部位
根及种子。
形态特性
矮小宿根草本,高10-20厘米,无茎。根肉质,粗壮;粗6-11毫米。叶基生,平铺于地上,为1回羽状复叶;叶轴长约3-4厘米;顶端小叶卵圆形至圆形,较大,长及宽为3-5(-7)厘米,顶端圆或钝,基部心形,侧生小叶2-5对,卵状椭圆形,长1-2厘米,宽约1厘米,粗糙,具泡状隆起,有钝齿,近无柄。花单生或3-6朵着生于叶腋中抽出缩短的总梗上;花梗长6-9毫米。花萼钟状,无毛,长8-12毫米,口部直径约4毫米,萼齿5,不等大,平滑,长约5-7毫米。花冠细长,漏斗状,长4-5(-7)厘米,基部直径3毫米,中部直径8毫米,花冠筒桔黄色,花冠裂片开展,圆形。雄蕊4,着生于花冠筒基部,2强,花药丁字形着生,在药隔的基部有一针状距,长约1毫米,膜质,药室纵向开裂。雌蕊的花柱由花药抱合,并远伸出于花冠之外,长约4厘米,柱头扇形,薄膜状,2片开裂,子房2室,棒状,胚珠在每一胎座上1-2列。蒴果近于木质,弯曲或新月形,长3-4.5厘米,具四棱,顶端锐尖,淡褐色,2瓣开裂。种子2列,椭圆形,长5毫米,宽2.5毫米,下面凸起,上面凹入,近黑色,具不明显细齿状周翅及鳞片。花期5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长环境
生于高山沙质草甸及山坡砾石垫状灌丛中。
药材鉴别
本品根呈长短不等的圆柱形,长2-5cm,经2-3cm,表面淡黄色至黄褐色。断面类白色至淡黄色。茎短缩。果实总状排列于茎上端,呈羊角状,长4-10cm,直径4-6mm;表面黄棕色,具6-7条纵棱。种子多数,扁圆形,四周具白色透明的膜质翅。气无,味淡,后微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