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农语网 » 农技学堂 » 病虫害 » 白翅叶蝉-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

白翅叶蝉-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

中文别名:
白翅浮尘子

简介

白翅叶蝉,学名:Thaiarubiginosa(kuoh),属同翅目,叶蝉科。为害水稻、大麦、小麦、甘蔗、玉米、茭白等。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。

主要危害作物

水稻

危害症状

成虫和若虫主要在水稻叶片上刺吸汁液,稻叶上出现零星小白点,以后出现长短不一的点状白色条斑,这些白色条斑日久变成褐色,叶绿素全被破坏,严重者叶片干枯,状如火烧。叶片如果受害后全部枯干,则白翅叶蝉群集在叶鞘上为害,被害叶鞘、茎秆也出现白色斑点。苗期受害则整丛枯死。抽穗期剑叶受害,导致谷粒不饱满,影响产量。

发生因素

(1)发生世代:在湖南、浙江一年发生3代,福建、四川重庆一年发生4代。(2)越冬及虫源:白翅叶蝉以成虫在麦田、绿肥田、茭白田、秋植蔗田及田边、沟边、塘边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,以麦田、茭白田和秋植蔗田虫口密度较大。(3)发生时期:浙江一年中以6~9月份,尤其8~9月虫口密度最大,为害早稻后期,单季中、晚稻以及晚稻前期最为严重。在湖南、四川一年中以双季晚稻受害最重,尤其8月中旬以后到9、10月份大量成虫和部分若虫集中为害晚稻后期,严重时可使晚稻不抽穗或抽穗不灌浆而枯死,其次单季晚稻和迟熟中稻受害亦较严重。福建白翅叶蝉春季迁入稻田为害,3、4月份靠近越冬场所的早稻秧田,虫口密度很大,为害较重。一年中一般在6月份及9月份各有一个盛发高峰,前一高峰为害连作早稻孕穗抽穗期和单季早稻后期,后一高峰为害连作晚稻,尤其是倒种春孕穗抽穗期,这2个高峰期剑叶受害严重者,都直接影响产量。(4)

发生因素

①气候因素。白翅叶蝉在越冬期间,抗寒性不强,若冬春季霜冻多的年份,越冬成虫死亡率很高。适温高湿对白翅叶蝉的生活繁衍有利,其适宜温、湿度范围大约是,温度20~25℃,相对湿对85%~90%。凡5、6月雨水较多,8、9月温度偏高,并有一定降雨量,是当年大发生的预兆。暴风雨对其发生数量也有影响,夏季连续4、5天暴风雨后,白翅叶蝉数量显著降低。②栽培因素。白翅叶蝉主要发生于山区及半丘陵山区,杂草寄主多,越冬虫量大。双季稻和单季稻混栽,或单季早、中、晚混栽,或稻麦两熟混栽,桥梁田多,食料充足,有利于白翅叶蝉生长发育,发生量大,为害重。多肥、稻苗生长繁茂,或早、晚稻早播早插的稻田,虫口密度较大,为害较重。冬种小麦田是白翅叶蝉良好的越冬场所,也是冬季白翅叶蝉借以生存的食料重要基地,冬种小麦田面积的扩大,有利于白翅叶蝉的大发生。

形态特征

(1)成虫:成虫体长3.5cm,头、胸部橙黄色。前翅膜质半透明,被有白色蜡质物,故呈白色,有虹彩。腹部背面暗褐色,腹面及足黄色。(2)卵:卵长约0.65cm,长椭圆形,微有弯曲,前端尖细,后端钝圆。淡乳白色,将孵化时为黄白色,并在前方出现1对红色眼点。(3)若虫:淡黄绿色,老龄较幼龄体色深些,体上有很多刚毛,胸部各节背面两侧有烟褐色斑纹。

防治方法

(1)农业防治:结合冬、春季积肥,铲除田边杂草,减少虫源。(2)物理防治:白翅叶蝉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,可结合稻飞虱和黑尾叶蝉进行灯光诱杀。(3)药剂防治:重点挑治麦田叶蝉发生严重的田块,当田每丛有虫2~5只时,适时用药防治,减少虫源。化学防治狠抓早、中晚稻秧田,本田期应掌握5月下旬至6月份双季早稻分蘖末期到孕穗期,及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双季晚稻分蘖末期到孕穗期,及时防治。农药要混合使用或更换使用,以免产生抗药性。药剂可选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,或50%叶蝉散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50%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农语网 » 白翅叶蝉-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

相关文章

公众号:南庭晚风

260172269

别墅装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