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名:
Pepper gray mold
简介
灰霉病是辣椒苗期的一种常见病害。各地均有分布。主要在保护地内发生。
主要危害作物
辣椒
危害症状
(1)叶片。现半圆形至近圆形淡揭色轮纹斑,病部腐烂,有的长出灰色霉状物,上部叶片腐烂,植株叶缘出现水浸状病斑,逐渐变褐,形成椭图形或近圆形,浅黄色轮纹斑,密生灰色霉层。(2)茎杆和叶柄染病,产生灰白色霉状物,病枝向下蔓延至分权处。(3)花器。染病花瓣呈褐色,水浸状,上密生灰色霉层。(4)果实。染病幼果果蒂周围局部先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,逐渐扩大后呈暗褐色,凹陷腐烂,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状灰色霉层。
病原物及形态特征
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.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(1)形态。分生孢子梗细长,深褐色,数根丛生,顶端具1~2次分枝,分枝顶端簇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状,梗大小(960~1200)?m×(16~22)?m。分子孢子单胞,无色,短椭圆形,大小(12~18)?m×(9~13)?m,聚集成堆时呈灰色。菌核由菌丝组成,形状不规则,大小(1~40)mm×(1~7)mm,多产生于寄主表皮层下面。(2)特性。病原为弱寄生菌,腐生性强,可在有机物上腐生。分生孢子在13.7~29.5℃均能萌发,但产生分生孢子与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1~23℃。分生孢子抗旱力强,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38天。(3)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辣椒、葡萄、番茄、黄瓜、草莓、莴苣、韭菜、花生、地瓜等100多种植物。
发生因素
(1)气候因素。12月至第2年5月连续的多湿状态易发病。低温、高湿、弱光有利于发病。(2)栽培因素。植株密度过大,生长旺盛,管理不当都会加快此病扩展。南方春播露地,低温多雨时也常严重发生蔓延。大棚内湿度持续较大是发病的主导因素,尤其在春季连阴雨天气多,气温偏低,放风不及时,棚内湿度大,能引起灰霉病发生和蔓延。
防治方法
(1)农业防治。保护地要加强通风管理,上午尽量保持较高的温度,使棚顶露水雾化;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,加大放风量,以降低棚内湿度;夜间要适当提高棚温,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;发病初期要减少浇水,若要浇水一定要在上午进行,降低夜间棚内湿度。发病后,及时摘除病果、病叶和侧枝,集中烧毁或深埋。种植密度不宜过大。种植多年的大棚,因病原积累的比较多,在夏季7~8月份进行深翻蓄水,地面覆盖7天,利用高温杀菌。(2)化学防治:①在苗定植移栽前喷一次药,以确保无病苗进入棚室。一般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。②定植后结合蘸花施药,在蘸花稀释液里,加入0.1%的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后再进行蘸花。③灌催果水前或发病初期施药,可采取多种施药方法,轮换用药或混合用药,以利延缓病原抗药性的发生。喷雾药剂可选用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、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。为降低棚室内湿度也可施用烟雾剂,45%百菌清烟雾剂或10%速克灵烟雾剂,每次每公顷用药量3750g。根据病情和棚室内的生态环境,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和药剂种类,每7~10天用药1次,连续2~3次。每次喷药前将老叶、黄叶、病叶及病果清除出棚,既减少病原基数,又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。喷洒药剂时要周到细致,对植株基部,大棚地面、棚膜、山墙、后墙及棚内空间都要喷药。大棚前檐湿度高易发病,靠大棚南部的植株要重点喷;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喷;植株中、下部叶片及叶的背面要重点喷。及早发现中心病株,及早防治。使用药剂要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,以免病原产生抗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