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名:
Tomato Septoria leaf spot
中文别名:
番茄鱼目斑病、番茄斑点病、番茄白星病
简介
番茄斑枯病是番茄叶部的一种主要病害。各地均有发生。引起叶片大量脱落,结果期间发病对产量影响很大。一般能降低产量20%~30%,发病严重时降低产量50%。
主要危害作物
番茄
危害症状
整个生长期都可会发病,结果初期发病集中。一般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,然后由下向上发展。主要危害番茄叶片,其次为茎、花萼、叶柄和果实。(1)叶片。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水渍状小圆斑,以后叶子两面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,边缘深褐色,中部灰白色,稍凹陷,病斑直径3mm左右,以后在灰白色部分长出小黑点。严重时病斑联合形成大的枯斑,有时病部组织坏死穿孔,甚至中下部叶片干枯或脱落。番茄斑枯病在田间的可以表现两种症状,即大斑型和小斑型。感病品种上表现出大斑型,发病初期叶片上的坏死斑点很小,通常在老叶上出现,一般是1~2mm大小的水浸状斑点,然后逐渐变成椭圆的2~5mm大小的坏死斑点,最后中间变成灰白色,其上散生很多分生孢子,大斑型是常见的类型;抗病寄主表现出小斑型,小斑型的定义很严格,斑点很小,通常针尖大小,直径一般小于1mm,深红棕色,有少量或没有分生孢子。偶尔小斑型中也会有直径2mm,中央灰白色的类型,这种类型被定义为中间类型。(2)叶柄和茎。斑近圆形或椭圆形,略凹陷,褐色,其上长有黑色小粒点。叶柄上的小斑汇合成大的枯斑,有时病组织脱落造成穿孔,严重时中下部叶片全部干枯,仅剩下顶端少量健叶。(3)果实。果实上病斑圆形,褐色,但一般很少见到。
病原物及形态特征
病原为番茄壳针孢菌SeptorialycopersiciSpeg.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(1)形态。分生孢子器黑褐色,球形,壁薄,孔口部色深,无乳突,埋生于表皮下,发生后期部分突破表皮,外露呈小黑点状。分生孢子无色,线形,微弯,针状,顶部较尖,基部钝圆,长度变幅很大,宽度一般稳定。有隔膜3~9个,大小(45~90)?m×(2.3~2.8)?m,数量大,成熟后由孔口逸出。番茄斑枯病原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为黑色秕粒状,致密,隆起,生长缓慢局限,少或无气生菌丝。(2)特性。病原发育适温22~26℃。分生孢子52℃经10分钟致死。高湿利于分生孢子从器内溢出,病原生长适温为22~26℃,适宜相对湿度92%~94%。若温度高于30℃,病原则不能生长。(3)寄主。这种病原可以侵染番茄、茄子、马铃薯,以及茄科蔬菜及杂草。
发生因素
(1)气候因素。分生孢子器必须有水滴才能释放分生孢子,所以雨水在传播上起很大作用。当气温上升到15℃以上时,田间开始发病。当温度25℃、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,病原在4小时内就可侵入寄主,潜育期8~10天。多雨,特别是雨后转晴易发病。(2)栽培因素。当土壤缺肥时,植株生长势衰弱,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弱;番茄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也不同,野生品种类型抗病力较强,普通的栽培品种抗病力较差;高畦与平畦,高畦栽培植株根部不易积水,通气性也很好,温度低,减少发病的机会,而平畦恰好相反,土壤积水,氧气缺乏,发病较重。(3)病源因素。初侵染源一般为带有病株残体的土壤和肥料、带菌的种子、带菌的多年生杂草,如酸浆、曼陀罗属及茄属等作物。老病区的病残体对第二年的发病起关键作用。
防治方法
(1)种子消毒。先将种子晾晒1~2天之后,用50℃温水浸种30分钟,并不断搅拌热水;随后取出晾干催芽播种。(2)农业防治:采用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~4年以上的轮作方式。在育苗时,可采用3年内未种过茄科类菜的土壤育苗,可有效避免苗期发病。应合理使用肥料,增施磷钾肥,增强植株抗性。经常检查,及早摘除发病器官;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物和田边杂草,集中沤肥,经高温发酵和充分腐熟后方能施入田内。搭架后避免遮光蔽荫;采用高畦栽培,清沟沥水,降低湿度。(3)化学防治。发病前,喷施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,或70%代森锰锌1500倍液进行喷洒,隔10~15天喷1次,连喷2~3次。发病高峰期,喷施80%新万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8%甲霜灵?锰锌500倍液,隔7~9天喷1次,连喷2~3次。